卧龙娱乐 > 卧龙娱乐新闻

卧龙娱乐信息技术基础精选(九篇)

  目前,LDAP技术已经在身份认证信息查询、访问控制等领域有了很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因为其本身在“读”数据功能上的优异表现,将LDAP作为系统集成中的重要环节,可以优化系统在查询功能上的性能表现。本文就是利用LDAP技术建立一个基础信息数据平台,将员工信息、部门信息、设备信息等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之间的关系记录起来,使企业在未来应用系统建设时,避免二次开发和维护多个应用系统的情况的出现,实现资源信息的统一调用。

  信息数据平台应包括Ldap数据管理平台、数据访问接口、数据访问机制。其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Ldap数据设计决定所有应用系统有哪些数据需要和能够纳入Ldap服务。在规划设计的时候,除了传统数据定义外,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基础信息平台的信息选取特征。一般来说,应对以下信息纳入数据平台管理。

  1)员工信息:包括员工工号,自然情况,联系信息,角色信息,所属部门,职务信息,职称信息,用户证书。

  2)部门信息:包括按照编码规则规定的编码ID,部门全称,部门简称,部门别名。在树状结构中,部门一般作为节点存在。

  3)信息设备信息:包括设备型号,企业内编号,厂家,责任人,使用人,位置信息,ip地址,mac地址等。

  因为每个企业自身的基础信息管理平台都有其特殊性,因此除了Ldap已经定义好的一些标准属性和属性集合,还需要对 Ldap的Schema进行扩展设计。

  1)首先应对信息的属性和条目进行定义及划分。在属性划分时应从Ldap已存在定义好的集合中优先进行选择,若遇到不匹配项,则需自定义。

  员工信息类,类名:user,父类:top,这里我们用user的子类pkiUser进行相应扩展补充。

  设备资源类,类名:device,父类:top,包含基本属性:cn,type,price等,在该类基础上对设备资源信息进行扩展补充。

  作为信息数据平台枢纽的目录服务,应该提供高可用性,高可靠性,高性能的数据源服务。针对地域范围分布较广的企业,我们可以考虑分布式部署目录服务,同时保证分布式目录服务中所有数据的唯一性,而这些工作,仅仅需要对目录服务进行简单的配置,(比如同步数据的优先性,同步间隔等)使分布在各处的目录数据自动同步。

  我们可以将目录分布放置在企业几个片区的机房,通过目录的复制功能,互为备份,同时保证目录数据的唯一性。如果单个的目录服务不可用,或者网络发生故障,可以在短时间内数据的备份的快速恢复,也可以保证本地数据源的可用,同时这种部署,使客户端可以通过查询离自己最近的服务器,获得数据,这样大大提高了的性能,降低对骨干网络带宽的需求,提高网络整体速度。当客户端应用业务增加使得目录服务器负荷增大,查询速度降低时,仅仅通过增加服务器,并配置复制策略,就可以解决性能瓶颈问题。

  信息数据平台提供给用户大量基础信息查询的功能,这需要信息数据平台具有完善的信息存储和安全管理机制。Ldap可以针对信息数据平台的这一严苛要求提供一套严密完善的标准和方法。

  我们要分析目录数据的安全需求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数据的读写权限,数据项的敏感程度,目录同步和复制时数据的安全保障,用户群体,网络环境等等方面。

  信息数据平台接口是数据平台为应用提供数据访问的窗口,应用程序从这个窗口获取数据。为基于数据平台的各种信息系统的开发提供程序级信息访问和处理的途径。

  1)直接调用原生Ldap API,基于Ldap的标准性,现在所有开发平台和操作系统都支持Ldap api开发接口,使用这种方式,数据访问速度很快,但需要开发人员了解Ldap api接口和Ldap目录服务中数据结构组成,目录服务和应用程序之间的耦合度关系较为紧密,因此这种方法可以在企业内部老的C/S结构程序的改造中进行应用。

  2)针对B/S结构程序,我们可以在Ldap目录服务基础上开发一层web service接口,暴露获取各种数据的方法。B/S结构程序,可以调用web service接口的方法获取数据。

  3)目录服务中,集成有标准控制:条目变更通知响应控制。我们可以在此控制基础上开发出一种数据推送服务,根据各应用所关心需求的数据内容,当目录数据更新时,使用该服务将数据推送到各应用系统,使得各个应用系统数据与目录数据能共同步,保证数据的及时有效性以及唯一性。

  以上是基于Ldap技术来构建基础信息平台的一些设想,具体建设还需根据各单位企业的特点来进行。总之,构建基础信息数据平台能为各应用系统提供准确无误的共享信息数据,为统一认证提供支持,也可以为将来的数据中心打下基础,甚至可以直接为用户提供标准、方便,高效的基础信息查询。

  会计理论基础是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脚根、支撑点,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产生、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力量和源泉。二者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会计理论基础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其内涵、外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对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正确地对会计理论基础进行界定,我们有必要先澄清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基础理论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有无区别、它们关系是什么以及它们在会计理论大厦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等。

  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根本和出发点,它与会计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就本质而言,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理论都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成果,只不过会计理论基础比较直接、具体,而会计理论相比较则较为间接、概括。从整体考虑,会计理论基础应该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想系统、透彻地研究会计理论的实质、精髓,必须要将会计理论基础纳入到会计理论学科体系当中,因为离开了会计理论基础而单纯地、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无啻于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从局部出发来考虑,会计理论基础还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者着重研究的课题,因为会计理论基础的稳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理论大厦的稳定和完善。然而会计理论基础并不等同于会计理论,它不具备会计理论所特有的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严密逻辑性和普遍指导性等特征。因此,会计理论基础只能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先有会计理论基础,再有健全的会计理论学科体系;②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主体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关节点,类似于桥梁。

  会计基础理论是通用于任何独立于会计活动的各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是与会计应用理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范畴。作为指导性的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同样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适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就内容而言,具体包括会计目的、会计概念、会计原理、会计原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并不同于会计理论基础,它是对会计理论基础的高度概括与抽象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一般概念和原理,用于规范会计应用理论,进而指导会计实践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内容不但包容了传统会计理论基础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将与会计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新兴学科观点、高科技信息技术理论均引入会计理论基础的范围,相互交融、渗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会计理论服务。具体表现在:首先,会计理论基础决定着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会计理论基础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起会计理论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进而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判断某一理论、学科是否是会计理论基础,首先要看它是否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服务。

  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乃至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迁的外在动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会计领域中,促使着会计理论基础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刺激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变革,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网络时空观深层次地植根于会计理论基础,将先进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工作之中,加速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服务手段的飞跃性发展;另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化以后,也会通过权能传递、信息交换和功效联动等方式与会计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最终使得会计环境发生所预期的变化,并与会计理论基础处于协调的统一体之中。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基础的作用可以看作是环境特性的变化引起会计理论基础特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基础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则是会计理论基础自身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有关效能的丧失和获得,进而又会在满足社会需要程度方面发生连锁性变化。因而能否与会计环境之间具有动态互动性的关系,也是判断会计理论基础的重要标准。

  会计理论基础为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提供了一个公共区域(见图一),在此区域内,各个学科理论知识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共同为会计理论服务。因而就内容上讲,会计理论基础仍然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但它本身并不纯粹是会计理论,它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体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渗透区。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渗透的方式主要有感染、借用、移植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得会计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了会计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体系的某些优势特性,而正是这些优势特性推动了会计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变革。同时,作为桥梁和纽带,会计理论基础自身还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功能。也就是说,会计理论基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自身内部矛盾不平衡而引起的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外部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的影响最终也是通过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实现的。

  信息技术、信息经济学、信息博弈论、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电子商务以及基因技术、纳米科技等尖端学科理论广泛地渗透于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与传统的会计理论基础共同支撑着日益发展、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同时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的新思想和新模式,比如,企业再造工程理论(将主要绩效指标定位于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成本以及员工工作效率等)、虚拟企业理论(主要强调组织虚拟化、功能虚拟化和地域虚拟化,实现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的动态联盟)、学习型组织理论(主要从系统基本模型角度阐述团队学习效应和系统思想理念)等都将广泛地融入到会计理论基础之中,促使会计理论基础不断地完善、健全和充实。

  会计发展的外部动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要的变化。前者要求会计充分发挥其反映的职能,不断地将新的、变化了的经济业务反映出来;后者则要求会计自身的内容、性质等发生实质性变革,努力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客观需求,便于广大信息需求者准确作出决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会计信息需求者对会计信息的客观要求越来越高,必然会促进会计向广度和深度方向全面发展。会计理论基础也随之不断地发展完善,在充分地吸取新的学科理论养分的同时,也摒弃了一部分不适合于信息技术环境下陈乏的、过时的理论。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社会生活的空间相对缩小,各学科领域之间的渗透也日益频繁、紧密,它们通过移植、借用、感染三种方式共同组成了一个有序的、交互渗透的、相互关联的动态网络,共同服务于会计理论。就移植方式而言,主要是指会计理论基础将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内容直接引入会计领域之内,促使会计理论朝着粗放型方向发展;借用方式则是指利用其他学科理论的观点、方法分析会计问题,从前沿、更广泛的角度来研究会计问题比如产权会计、会计准则与制度变迁,促使会计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感染方式则是指会计理论经过长期的、不断地与其他学科理论相互交融,不断地吸收先进的思想观点、文化模式,运用高科技技术手段促使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与外延发生实质性变革。

  会计理论基础作为会计理论的根基,其质量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概括而言,具体表现在稳定性、安全性和品质性三个方面。就稳定性而言,尽管会计理论基础在整个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呈现出动态性和发展性,但是就某一时间段、期间而言,会计理论基础还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的,否则会计理论根本就无从发展;就安全性与品质性而言,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同样是保证会计理论基础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因为缺乏安全性、品质性的会计理论基础根本就不具备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能力。

  会计理论基础并不像实体组织那样具备有形的。规模化的根基,它是通过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科的经济资源迅速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没有围墙、超越空间约束、依靠信息网络手段联系和统一协调的,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的客观存在的无形的根基。这里的虚拟性有两层含义,即一是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的虚拟化,主要是指会计领域内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纯会计理论基础的虚拟化;二是会计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之间交互渗透关系的虚拟化,即以信息技术为连接和协调手段的动态联盟式的虚拟组织系统。

  信息技术学是以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相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和科技领域,它既包容了通信系统的数字化、软件化、智能化和光纤化等方面的优势,又同时兼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设备资源与信息资源的共享性、系统交互性以及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等领域独特的优点。因此,以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促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建立和发展,其影响范围包括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科学文化的各个方面,而且涉及到宏观和微观的各个层次。现代信息技术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技术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数据挖掘理论、系统集成理论、多媒体理论、人工智能技术,具体的应用法则包括了穆尔法则(moore‘s law)、基尔德法则(gilder’s law)和麦特卡夫法则(metcalfe‘s law)。

  司法诉讼学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是现代会计理论发展的新趋势,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诉讼”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这一特殊的会计发展分支。它是针对于在现代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由会计人员对于特定的经济犯罪、经济过失和经济纠纷案件进行会计反映,对法庭和诉讼当事人提供专门服务的一种特殊会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随着企业之间的交易广泛地在网络上进行,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它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与此同时,企业之间的纠纷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经济犯罪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因此由会计人员对经济案件中涉及到经营财务事项和经济损失部分加以计算,并进行正确的会计分析,为法庭的裁决提供依据就显得尤为必要。然而诉讼会计既不同于一般的财务会计,也不同于一般审计,它通常涉及到财务证据的调查和分析、运用电脑进行分析和陈述、以财务呈报形式进行说明以及在必要时在法庭上以专家的身份出庭作证等。

  在与会计理论基础进行交互渗透时,经济学理论将许多经济学的思想、观点大量地引入到会计理论之中,为广大的会计学者从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会计问题,寻求提高会计工作效率、改善会计信息以及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提供了一个更新的思路。比如: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产权理论、契约经济学理论和委托一理论等这些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与会计理论体系相结合均从不同角度丰富和完善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同样,卧龙娱乐由统计知识、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相结合而成的计量经济学理论也是会计理论基础的组成部分。计量经济学通过运用数学工具来考察和研究经济社会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预测经济发展的趋势,检验和预测经济政策效果。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由于会计人员面临的是非常庞大的经济业务及非常繁杂的经济数据,而这些信息、数据往往要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才能为人们所使用。因此,通过充分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我们可以构建经济模型,预测企业乃至整个宏观的经济发展趋势,模拟会计政策执行的经济效果,使得广大的会计信息需求者得到更加准确、有用的财务信息资料。

  关于会计理论的研究方法的分类,学术界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分为规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前者强调应用规范性的方法,即运用演绎推理(deductive reasoning)的方法分析和研究会计问题,它主要主张会计理论的发展不应受制于会计实务的发展,会计理论应当高于会计实践并指导会计实践;后者则是在规范推理(inductive reasoning)的基础上,运用实验技术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在一定的经济假设条件下研究有关会计问题,它主要强调会计实务是发展会计理论的基础。由上述对两种研究方法的阐述,可以看出二者的优缺点是:规范会计研究方法是在先假定会计目标继而再进行逻辑推理的结果,再加上它缺乏有关的数据、模型来支持其观点、论断,这种会计理论研究模式的有效性已经受到了现实生活的挑战和怀疑;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则过分依赖于有关的经济假定条件(而现实生活中,这些假定条件往往是木存在的),而且现阶段虚假的信息资料、经济数据充斥会计市场,再加上经济计量方法或经济模型自身就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局限性,因而利用虚假的信息资料,借助于不完善的经济模型分析得出的结论、结果,确实有待于广大的学者和专家进一步深思熟虑。

  会计理论基础是支撑会计理论大厦的脚根、支撑点,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产生、发展、丰富和完善的力量和源泉。二者的辩证关系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另一方面,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高科技信息技术时代,会计理论基础受到了信息技术的巨大冲击,其内涵、外延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我们对于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理论基础的重新认定就显得尤为必要。

  信息技术环境下,为了正确地对会计理论基础进行界定,我们有必要先澄清会计理论基础与会计理论以及会计基础理论的关系:这三者之间有无区别、它们关系是什么以及它们在会计理论大厦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等。

  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研究的根本和出发点,它与会计理论的关系十分密切。就本质而言,会计理论基础和会计理论都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成果,只不过会计理论基础比较直接、具体,而会计理论相比较则较为间接、概括。从整体考虑,会计理论基础应该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想系统、透彻地研究会计理论的实质、精髓,必须要将会计理论基础纳入到会计理论学科体系当中,因为离开了会计理论基础而单纯地、孤立地研究会计理论,无啻于是纸上谈兵、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从局部出发来考虑,会计理论基础还应该是会计理论研究者着重研究的课题,因为会计理论基础的稳定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理论大厦的稳定和完善。然而会计理论基础并不等同于会计理论,它不具备会计理论所特有的高度抽象性、普遍适用性、严密逻辑性和普遍指导性等特征。因此,会计理论基础只能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先有会计理论基础,再有健全的会计理论学科体系;②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是局部和整体的关系;③会计理论基础是会计理论主体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的关节点,类似于桥梁。

  会计基础理论是通用于任何独立于会计活动的各种具有普遍指导性的理论,是与会计应用理论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范畴。作为指导性的理论,会计基础理论同样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适用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等特点,就内容而言,具体包括会计目的、会计概念、会计原理、会计原则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会计基础理论并不同于会计理论基础,它是对会计理论基础的高度概括与抽象的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会计一般概念和原理,用于规范会计应用理论,进而指导会计实践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会计理论基础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内容不但包容了传统会计理论基础的基本内容,而且还将与会计学科相关的其他学科理论、新兴学科观点、高科技信息技术理论均引入会计理论基础的范围,相互交融、渗透,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会计理论服务。具体表现在:首先,会计理论基础决定着会计理论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会计理论基础的完善与否直接制约着会计理论的发展与完善,会计理论基础的每一次变革都会引起会计理论发生相应的变化;其次,完善的会计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巩固了会计理论基础,使得会计理论基础更加坚实、雄厚。进而更好地促进会计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判断某一理论、学科是否是会计理论基础,首先要看它是否全方位、多角度地为会计理论的发展服务。

  会计环境是会计理论乃至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迁的外在动因,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先进的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会计领域中,促使着会计理论基础发生着巨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刺激了会计理论基础的变革,它将先进的信息技术理论、网络时空观深层次地植根于会计理论基础,卧龙娱乐将先进的高科技信息技术应用于会计实务工作之中,加速了会计理论与会计技术服务手段的飞跃性发展;另一方面,会计理论基础发生变化以后,也会通过权能传递、信息交换和功效联动等方式与会计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最终使得会计环境发生所预期的变化,并与会计理论基础处于协调的统一体之中。会计环境对会计理论基础的作用可以看作是环境特性的变化引起会计理论基础特性的变化,而会计理论基础对会计环境的反作用则是会计理论基础自身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及有关效能的丧失和获得,进而又会在满足社会需要程度方面发生连锁性变化。因而能否与会计环境之间具有动态互动性的关系,也是判断会计理论基础的重要标准。

  会计理论基础为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提供了一个公共区域(见图一),在此区域内,各个学科理论知识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共同为会计理论服务。因而就内容上讲,会计理论基础仍然是会计理论学科体系的研究内容,但它本身并不纯粹是会计理论,它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体系的桥梁和纽带,同时也是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的交叉渗透区。会计理论与其他学科理论之间渗透的方式主要有感染、借用、移植等,通过这些方式使得会计理论基础同时具有了会计理论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体系的某些优势特性,而正是这些优势特性推动了会计理论不断地发展、完善、变革。同时,作为桥梁和纽带,会计理论基础自身还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完善功能。也就是说,会计理论基础变化的原因首先是自身内部矛盾不平衡而引起的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外部环境变化对会计理论基础的影响最终也是通过会计理论基础内部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实现的。

  那么究竟哪些知识属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呢?一是计算机的组成和简单原理;二是操作系统的有关知识;三是计算机编程语言。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易变化,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有关知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

  一是计算机外设的连接,正确的开、关机程序,外设的调节与使用,如:显示器的调节、打印机、光驱、音箱等的使用。

  二是常用应用软件如: WPS、Word、画笔、书写器等的熟练使用和常用工具软件如kill、winzip等的安装和使用。三是熟悉键盘,掌握正确的指法,掌握一种常用的汉字输入方法。这些是正确操作计算机处理信息所必需的基本方法和动手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决定了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掌握实用的技能,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我们的教学才会卓有成效。

  长期以来有一个问题一直在争论中,即只侧重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的教育,以使他们了解计算机系统,为将来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还是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呢?现在争论有了结果,大家趋向于后者。因为大多数学生将来不会从事计算机专业工作。学习计算机只是为了熟练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以便能对将来的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有一个较快的适应。

  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体现在计算机是信息交换和信息处理的一种工具。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卧龙娱乐。

  因此在教学中要落实信息技术的基础工具性地位,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注意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尽量选择相关学科的内容作为教学的实例,使计算机成为学好其他学科的工具。

  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学生的学习,让他们感受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乐趣和事半功倍的效率。这些联系不仅仅只发生在计算机与语、数、外之间,我们还应与其他更多的学科联系,有多种途径的联系,如:利用计算机谱曲,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片等,增加一些趣味性的学习软件,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把计算机知识融汇到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确实与语文数学课一样,是一们重要的基础工具性学科,不掌握信息技术就要被动、就要落后,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

  二、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的着力点

  传统的语文、数学教学,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按照培养数学家和作家的要求教授学生,可结果是事与愿违,不仅没有造就几个大家,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其写作水平很低,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差,信息技术作为一们新兴课程,在教学方面应反省这些,不能重踏传统学科教学的覆撤,培养出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选用能激发学生强烈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作为任务。任务与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或是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如:绘制奥运五环旗、设计环境监测表等。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道练习题,习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开放性,能引起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途径进行思考和大胆地创新。

  从dos到windows,是操作系统一次大的革命,为什么别人能想到并努力实现它,而我们却不能。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也要告诉他们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没有穷尽的,卧龙娱乐就操作系统而言,还在不断地发展中,我们可以努力学习,发展现有的操作系统或另辟途径,发明一种全新概念的操作系统。这些思想应该成为教学设计中思考得最多的一个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是落实其基础工具性地位的重要途径,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教给学生,鼓励他们运用计算机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从这个基本点出发,才能把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工具性地位落到实处,从而使教、学、用突破以前计算机教学和应用的误区,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信息教育课程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向前发展对相关人才需要的必然,是使学校培养的人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众多课程中,基础工具性课程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基础工具性课程的学习,对学习者的生存和发展影响颇大。仓颉发明了文字,使得前人能够把日常生活的许多事情记录下来,为后人

  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后代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必须学习语文,因而语文课就显得格外重要,理所当然成了大家都必须学,而且必须学好的一门基础工具课。同理,计算机的发明,延伸了人的大脑,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现就以《图片的获取》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去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有关思考。

  对于信息技术的教学,通常教师都是照本宣科的,可这门课程与其它文化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往往由于兴趣原因,教材上相当一部分知识学生在此之前都已经掌握了,而且有的学生还掌握得比较熟练。如果忽视了学生的认知基础直接去实施教学,就会出现许多麻烦。那学生的这些认知基础怎样才能被发现呢?笔者的答案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研究”。那么这个研究如何展开呢?

  一是要教授某个知识之前,先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就以本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需要运用图形的照片,让学生产生获取图片的动机,然后教师可以通过询问:“哪些学生能够帮大家找到这些照片的?”这个问题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就会去思考并提出用数码相机拍摄,或者到网上查找相关的图片,也有学生提出用扫描仪(这类学生一般极少,同时也说明他们有相关的扫描仪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另一个问题如“怎样通过大家所说的手段来获取这些图片呢”等,将课堂引向具体知识的学习。

  二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观察。现在的教学方式一般都非常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而自主性也就是学生在未经老师的详细讲授或只经教师的简要提示下进行的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经验性、知识建构能力等原因,他们总会在学习中表现出一些不同。教师通过观察到的这些不同,可以发现不同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比如说对于图片的获取而言,就有学生能够熟练地说出如何从数码相机中提取照片(这说明这类学生对数码相机比较熟悉),而有的学生由于与数码相机没有过多的接触,因而表达起来就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让这些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在互通有无中完成合作学习。

  三是在学生的学习反馈中发现。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原因,教师不大可能对班上所有学生的认知水平都能有及时的认知,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学生对某个知识的反馈来获得有益的信息,在后续的教学中予以弥补。比如说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曾经注意到一个小组有两个学生对从网页上下载图片还有困难,具体表现为他们右键获取了图片之后不知道找到一个合适的存储路径。而这显然与前面知识学习不扎实有一定的关系,其也属于认知基础的一部分,这种问题一般发现后即可有效解决。

  “图片的获取”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很小的一个环节,但教学往往就是这样,窥一斑往往就能知全豹,信息技术的价值,往往就是在对教学的研究中能够逐步浮现。那么,信息技术的价值一般又是如何体现呢?笔者此处结合图片的获取进行阐述。

  “图片的获取”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技术知识虽然细微,但却有着一定的意义与价值。例如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图片与语言和文字一样,是表达和交流信息的三种工具之一;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图片可以通过搜索引擎中专门的搜索来寻找到;可以让学生发现图片可以分成电子式与非电子式;还可以设计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对图片的获取中认识其它一些事物。比如说笔者就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让学生围绕一个具有公益性质的主题,通过获取图片的活动,去设计完成一个图片集。从信息技术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图片获取的过程,而从学生的精神成长角度来看,这又是一个帮学生认识公益的过程。学生在寻找图片的过程中,要对图片的性质进行判断,要对公益的主题进行不断深化的认识。这一活动的过程学生的目标往往是形成一个与内心思想吻合的物质结果,即图片集。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谓是信息技术与精神成长双丰收。笔者以为,这也是信息技术价值的一种体现,也应当成为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追求。

  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的价值:一是信息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称之为内涵价值。这种价值是通过信息技术本身来实现的;二是附着于信息技术之上的价值,可以称之为外延价值。这种价值依托于信息技术但又超越了信息技术本身,是社会价值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的一种方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当同时注重这两种价值,同时为这两种价值的实现而努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还有一个根本性的任务,那就是引导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而通常情况下,这样的认识都是为师生们所忽视的。在初中信息技术中,要引导学生形成哪些认识呢?

  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教学是为了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其潜台词是不要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上网打游戏的课(而客观实际中往往正是如此)。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研究教学策略,自由散漫式的课堂,学生一定会下意识地滑向网络游戏。根据笔者的实践,其最有效的策略是帮学生建立对信息技术的认识,给学生设计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目标下来。

  此外对信息技术的认识还包括信息技术的应用等。以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图片的获取中涉及到图片格式的认识问题,现在网络上流行多种图片的格式,引导学生通过图片的格式(文件的后缀名)来认识不同的图片,来引导学生在不同需要下选择不同的图片,可以有效地拓展本课的教学视野。到那个时候,学生关注的就不只是图片的画面了,还包括图片格式的深层含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作为信息技术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电子技术基础》课的一种崭新支撑,通过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实践研究,推动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更新,构筑了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索到了一条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新路子。本文谈一下我校三年多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教材是灌输的内容,媒体则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通过整合,把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有机地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像使用铅笔、橡皮一样自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实验演示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的电流分配关系Ie=Ib+Ic,然后再从微观上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结论。通过整合后,教师的教学设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从学校整合到的教学资源中找到相应的课件,模拟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学生可以很直观地观察到三极管内部载流子的运动规律,也很容易地得出三极管三个电极上电流的分配关系。提高了感性认识,降低了理解难度,学生的学习热情明显提高。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习的目标就是看课本上的知识记住了没有,课本外的知识不做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很窄,死记硬背的内容很多。在整合课堂里,知识中心不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技能目标、科学方法教育目标、学法目标、信息素养目标等多种领域。整合课的目的是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系统,以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电子产品现在更新换代很快,而教材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变,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并跟上时代步伐,在传统教学中无法实现的内容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得到,通过教师搜索整理,让学生学到更新更贴近生活的知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牢固的基础。例如:稳压电源一章的讲解,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主要讲解课本上的三个电路,做课后习题。整合课的讲解是先通过媒体了解稳压电源的用途、稳压原理、设计思路,了解稳压电源的类型,详细讲解课本上的三个原理电路,然后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电路,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掌握不同点部分电路的作用,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是无法实现的。

  随着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探索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例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做演示实验是一件很伤脑筋的事,因为电子实验由于元件选择的原因,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有时和理论存在较大差别,并且耗时太长。但是通过课程整合后我们可以借助电路仿真软件EWB(Electronics Workbench),让学生在电脑上模拟实验。包括元件的选择、安装、调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等都可以完成。这既可以省时省力,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在实验中,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采用“任务驱动”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互查、互评、互帮、互学等活动,为学生共同寻找答案、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舞台。例如:通过网络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考试、批改、点评、师生之间互相讨论,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又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教师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创新精神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创新的源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课程整合的主要内容之一,在《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发挥多媒体及网络交互性强,内容丰富的优势,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通过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提高了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例如:我们学习了某一种电路之后,让学生到某些产品的电路图中去寻找这部分电路,找出它们与课本上的原理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信息技术,并仿照着去自己设计电路,让行内人士去点评。有些同学设计的电路还被一些厂家所采用。

  《电子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整合后,计算机网络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大舞台,学生可以搜集信息、审视资料、比较判断、回答问卷、参观访问等。在这里,学生可以打破位置,选择学习伙伴,或商讨、或辩论、或竞争、或协作。例如:课本上介绍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电路,例如三极管放大电路,这些电路和实际产品中的电路有很大的差别,利用网络技术可以在学生掌握基本电路原理的基础上,上网搜索一些实用电路作为课堂补充,可以让学生开阔眼界、拓展思路,并能学到实用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网络化的课堂里,教师的所谓权威日益丧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同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当先生又当学生,教育过程是个“师生互导、生生互导、师生互学、生生互学”的过程。当然,相对于教师来说,导是主要的;相对于学生而言,学是主要的。教学,最根本的目的还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导要教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之门的新钥匙,教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的宽松环境,给学生一个“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和创新的主人。在这种环境里,学生有自由活动的学习空间,有自主选择权的机会。

  总之,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整合探索,培养了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内容,不喜欢枯燥的理论学习,不愿当课堂的配角,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本人认为要避免“满堂灌”,“填鸭式”教育,要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与其他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但也不能放任不管,自由操作。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和提高,做到少讲多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卧龙娱乐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如微型计算机的组成及发展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在设计这堂课教学时,注意在讲清微处理器特点介绍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介绍目前较为流行的酷睿双核处理器的相关新技术和发展趋势,布置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参与收集有关微处理器的信息,让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学会获取知识的技能,提高了本次课教学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正确的课堂设计思路和科学的设计方法,从始至终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的学习课题设计,可以培养他们收集、检索以及处理信息能力,使传授知识和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个体差别极大,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就需要根据层次不同的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主有浴⒒极性。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可照顾不同学生不同的兴趣,合理安排学生上机操作,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反馈的情况,及时调整知识点的组合,以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如在讲Word文字处理应用软件时,对大家较熟悉的常用功能邮件合并功能进行重点讲解,在Word中的邮件合并(批量数据处理)功能的最后阶段结合实际,我们教师可以首先进行示范演示,一次制作若干份会议通知。之后让学生自己演练,对于程度较高理解快、掌握好的学生,在自行操作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时,向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增加挑战性,结合他们自身的特长,可选择有深度的学习内容或练习内容,而基础稍差的学生则可反复对某一内容进行学习和练习,直至掌握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探究学习的成功乐趣,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教学目标一下子设得太高太难,学生因为常常达不到目标会丧失学习的想法,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可以从实际教学的需要出发,以典型案例为核心,将教材内容进行重新分割,将教材内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本身的特点和相应的典型案例相结合,整个授课过程中都围绕一个完整的应用实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如在进行Word教学中,以学生黑板报的典型案例组合Word的操作与应用等。对一些高级功能及使用技巧,有计划、分阶段进行讲解、演练,面对客观存在差异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定阶段目标,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引导他们完成不同的阶段任务,运用多维评价系统,不强求作业的质量,只要学生努力,都有完成的目标即可,使每个层次的学生不断取得成功的喜悦。强化阶段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形成了以学员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对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没有兴趣,就不可能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需要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会不会学”,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在上课时,我们教师应尽可能将枯燥的东西讲解得生动形象一点,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优越性,多关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的平台引导学生利用本身掌握的知识,运用观察、分析、比较、小组讨论或欣赏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达到真正的师生互动,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有了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探究知识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无所不在的信息”是中国地图出版社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主要涉及一些概念性的知识,适合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观察、师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搜索与交流各种各样的信息,体会信息就在我们身边,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理解信息的概念,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信息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信息的特征。

  高一新生是从不同的初中走到一起来的,他们经历过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由于他们在读初中的地理位置、师资力量、硬件配置的不尽相同,导致他们对信息的概念和认识或不知,或初浅,或略深。

  上好高中信息技术的第一节课,对于规范学习行为、培养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内化信息伦理提升信息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③与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互动,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与基础,为以后的教学搜集信息。

  2、过程与方法:能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总结需要利用信息解决的问题,并能根据信息的特征对自己所获取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进行评价,学习从多角度全面看待事物本质的方法和分析归纳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例举身边的信息,让学生领悟到信息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信息是行动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八、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信息的概念、信息的作用及特征教学难点:信息的特征九、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从信息的含义、信息的表现形式以及信息的载体等方面理解身边的信息。然后,教师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作用和信息的特征。引导学生列举身边能体现信息某些方面特征的实例,在分析学生列举的实例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信息的特征。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是: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式探究法等。十、教学过程:

  信息一词不象网络一样是个现代词,早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只是那时的信息多指消息,几百里快马急送的也不过是一个口信、一封家信或一道圣旨。

  当今,我们已经处在了信息时代,每个人要对信息的认知、表达有更充分的、更深层次的、更广义的认识,并能够正确地辨别、分析、描述、运用信息,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信息的含义、作用及其特征。

  信息是反映一切事物属性及动态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和信号中所包含地内容。

  信息的表现形式:信息的内容通过什么表达出来,人们是通过什么来认识信息的。

  投影显示某学生在一天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其信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使学生的行为出现了一些变化。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一天所接触的信息。从以上三方面,对我们一天所接触的信息进一步理解,完成下表:

  分析学生所提交的“我一天所接触到的信息”表格,通过“信息的含义”来理解信息的作用。

  新生报到时,每个同学根据张贴在大厅门口的分班情况进入自己所在班级。对于学校来说,就是通过这一信息的有效的控制每个同学进入相应的班级,不会造成混乱。交通要道的红绿灯是用来控制人流和车流的,以保证交通的安全和通畅。天气预报、股市行情、新闻联播、每天疫情通报、……,都在发挥着重要的告知作用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役——马陵之战,成语“增兵减灶”既由此而来。公元前341年,魏国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针对魏军有备而来﹑气势旺盛和求胜心切的特点,孙膑定下计策,令齐军前锋部队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败东撤,且令齐军第一天造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三天再减为3万人吃饭的锅灶,以诱使庞涓觉得齐军不堪一击。庞涓见状果然以为齐军“士卒亡者过半矣”,于是轻兵追击,结果被孙膑伏击惨败,自刎身亡。

  马凌之战,庞涓根据所获取的“第一天十万灶,第二天五万灶,第三天三万灶”的表象,就得出齐军士卒亡者过半的错误结论,做出轻兵追击的错误决策而导致自刎身亡。庞涓所获取的信息是孙膑故意制造的“增兵减灶”的虚假信息。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应该对从单一渠道获取的信息进行甄别。

  大家现在比较喜欢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提醒大家注意,从网络这单一方面获取的信息,一定要进行仔细的甄别才能保证我们为此不会做出错误的决定。

  通过“增兵减灶”的例子,引出信息有传递性和不完全性的特征,提出问题,信息还有其他什么特征呢?给出一些实例,引导学生分析。

  1、普遍性:身边到处都是信息,有物质运动就有信息的存在,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那7个字就是“中国将出兵朝鲜”。

  武侠小说里的经常在争一种神秘的书,里面记载着练功方法这样宝贵的信息。但是有个叫令狐冲学到的各派剑法却不在书上,谁知道哪里记载着这些信息?

  思过崖山洞的墙上。令狐冲发现时,这些信息在墙上已经存在了几十年,幸好没有火山喷发或是大地震,否则墙这个信息的载体碎了这些剑法信息也就没有了。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是江苏省高校面向大一新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和常用软件,提高信息素养,为后续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提高教学质量,各高校都在积极研究探索“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新的教改方向。多数研究成果忽视了一个更需关注的群体――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

  笔者所在学校将“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划分成三个教学层次。层次一:本一本二文科类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总学时72学时,其中30学时上机,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要能通过期末考试和全国或江苏省一级考试。层次二:本一本二理工科类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Ⅱ)”总学时48学时,其中10学时上机。层次三:本三所有专业,课程名为“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总学时80学时时,其中30学时上机,基本要求同层次一,期末难度稍低点。所用教材均为艺术学院的所有专业归属于第一层次,采用“理论+上机”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这样的安排对授课的老师和听课的学生来讲都是不小的挑战。笔者在2015-2016第二学期,承担了艺术学院音乐师范专业和音乐表演专业共3个班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课程的教学,现有条件下尝试了各种努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还是没有明显改进。期末理论考试卷面不及格率高达85%,相当于笔者同期承担的该课程其他专业班级考试的及格率。非艺术院校的艺术生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改迫在眉睫。

  艺术类专业新生学习能力弱,高考录取时文化成绩就比文理专业低很多(如表1)。与成绩低的特点相随的还有学习兴趣低,自控力特别差,对文化课的学习缺乏信心。具体表现:压根不想学,迟到早退现象屡禁不止,课堂纪律松散,交头接耳大有人在,课堂提问,一问三不知,还一副不在乎的样子,导致课堂利用力低。

  基于兴趣或将来的就业压力,艺术类专业学生为了“一技之长”更愿意将有限的学习时间花在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上。更重要的是,一些专业优秀的学生往往将从事社会兼职和参加文艺演出作为不上文化课的理由,并且还是那么的冠冕堂皇。因为社会兼职过程中的被认可以及演出的成功使他获得了文化课一时无法给予的成就感。殊不知,这种忙碌占用了他们学习文化课的大量时间,包括学习“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时间,班主任随意的批假,无形中给学生一种“只有专业课才重要”的错觉。

  客观上,“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与音乐师范和音乐表演专业结合得不是十分紧密,与后续专业课几乎无直接联系,无法引起学生的自觉重视。另外,学好“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需要较高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计算思维能力,这显然与擅长灵感、直觉等形象思维的艺术类专业学生不符。“不得不学”和“自认学不好”的长期纠结最终将导致厌学。

  高考前艺术特长的培养普遍采用“一对一”教学模式。进人高校后,除了文化课,音乐专业的多数课程都是在琴房或音乐教室采用小组教学甚至是一对一教学。这种长期的个别化教学使得艺术类专业学生尤其是音乐类学生特别依赖这种手把手的师徒交流模式。“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面向全体新生开课,受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约束,理论课不得不采用合班教学模式,这对艺术类专业学生来讲,无疑是雪上加霜。离开老师一对一指导他们觉得无所适从,产生无能和无助的感觉,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

  合班教学加大了教师课堂管理的难度,无法保证深入的师生互动,也无法及时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多数学生被过滤在教师的关注之外,尤其是教室后排的学生看不清、听不清,学习积极性削弱,最终成为低头族,人在,心却不在。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授课计划保持基本一致,教师在课堂上通常不会花费足够的时间进行提问,课堂练习或者小测验。课后教师会通过布置作业来督促学生看书复习,为降低作业批改难度,提交的作业内容偏基本概念,答案基本是书中原话且固定不变,结果多为“一个学生做,多个学生抄”。真正需要思考和概况总结的重难点习题虽然也布置了,终因没有强制提交的要求,学生在平时几乎不做。等到考前抄上答案,死记硬背一番应付下期末考试。这种只学不练的学习状态,必然削弱课堂学习效果。

  课程教学大纲中明确:“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I)”课程考试采用闭卷考核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上机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40%。因为平时作业无法反应个体差异,平时的上机练习也不便评分,所以最终的考核实际上只与期末考试成绩和上机考核成绩有关,助长了学生应试和投机的心态,使得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都不近人意。

  教学管理部门的不重视表现在多个方面:1)没有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单独制定和实施教学计划,与文理专业统一计划、统一要求、甚至统一试卷;2)对教学过程的指导和监督较少,无人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感受。偶有督导,多数情况下是为完成听课任务,很少与教师有深入交流,起不到监督和桥梁作用;3)对教学结果漠不关心,卷面不及格率再高也无人约谈,平时成绩虚高无人问津;4)试卷分析形同虚设。在课程考试试卷分析表中,教师根据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统计了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各分数段的人数及百分比,对学生学习上存在的薄弱环节及其原因进行了简析,还提出了本课程教学拟改进措施及意见。遗憾的是,除了教师本人,估计没有第二人认真读过这些分析和意见,因为多年来这些问题一直存在,一直未被重视。

  艺术类专业学生人学时文化成绩低,文化基础差且学习能力弱,不擅长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思维,自我约束能力较差,随意而散漫。他们爱专业、重实践,独立好强,擅长展现自己,张扬个性。因此,要针对这些特点制定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设置合适的教学目的与要求,对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以实践为基础,在实践中融入信息理论和知识,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技能,促进信息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学场所以机房为最佳,便于硬件的展示和拆装、软件的安装和卸载、网络的配置与使用及各种专题训练(WIN7、WORD、EXCEL、POWERPOINT、IE、OUTLOOK)。教学人数60左右,以不超过机房可用机器数为宜。课程考核可以参考江苏省等级考试采用无纸化网络考试,占总成绩60%,总成绩的另40%来源于各专题训练的系统当场评分的加权平均值。这种考核模式使得学生不得不重视过程学习,不得不放弃对老师送分的幻想。

  为提高艺术类专业学生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视,教师需要打破“教师讲课,学生完成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改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尝试解决问题,教师讲评”的新模式。即教师围绕将要学习的新内容设置一个能串联各知识点的问题(如表2),学生通过自学在课前尝试自行解决问题,形成书面材料,课上由学生合作完成问题的回答,教师有针对地讲评和补充纠正,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

  表2中问题的设置兼顾了知识点和实用性,能在较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购置一台心仪的计算机并使其可用是这些大一新生普遍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课堂交流的强制性则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外因保证,也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单调、乏味和被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若能主动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树立威信,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学生便能亲其道,信其行。在此基础上,想要学生适当做些课外作业巩固所学信息技术,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实践学时,用于学生熟练WINDOWS 7和OFFICE 2010办公软件的操作。考虑到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对这些内容已有所学,新的实验教材对操作步骤撰写又特别详细,故采用学生自行练习,老师按需个别指导的模式。实践表明,按照实验操作步骤的指导,学生依葫芦画瓢能做出最终效果,但实验结束后,对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印象不深。

  造成上述Y果的原因是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过度关注细节,忽视了软件整体功能和界面全貌,忽视了任务要求。所以,学生自行练习之前,建议教师先结合一个功能齐全的样张,带领学生全面了解软件的功能、特点、用途和界面,再对样张中实现的各功能对应的菜单项或命令项进行讲练,样张中未涉及的使用频率较低的菜单项做提示性讲解。学生自行练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屏蔽操作步骤指导,通过回忆教师讲练内容完成实践任务,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查阅“帮助”菜单,自行解决问题。

  学风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学生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学习动机和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兴趣是否浓厚,学习毅力是否持久,学习求知欲和竞争意识是否强烈,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尤其是文化课的学习效果。加强艺术类专业学风建设离不开思想教育和制度约束。制度的制定应以激励为主,惩罚为辅,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其权威性和严肃性不容践踏。学风建设应该贯穿学生工作的全过程,并要发挥好班团干部在学习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将课程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或微课等形式,连同在线测试、在线评分、在线讨论等功能整合成一个课程在线学习系统,能较好地解决现有教学模式暴露的各种问题,真正实现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过程考核等美好愿望。学习过程不受时空约束,能弥补艺术类专业学生因兼职和参加文艺演出而不能上课的缺陷。教学资源生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借助在线测试和评分系统,教师布置的作业在“量”和“质”上能得到保证,反馈也更及时,教师可以将节省的批改作业时间用在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上,用于答疑解惑。

  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卧龙娱乐,力争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参与到教学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①加强监管与激励并重的制度建设。②制度的实施不能流于形式和台账整理,制度的监管机构与实施机构要分离。③发现问题要及时反馈和处理。例如,督导听课后要将听课意见和感受及时向教师本人及教学管理部门反馈。又如,教学管理部门要及时汇总教师在授课记录本上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困难,并想办法及时解决。再如,不能放任试卷分析表中暴露的卷面高比例不及格问题。④多渠道收集教学质量信息,认真分析和研究对策。⑤进一步完善教师培训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

×

扫一扫关注卧龙娱乐